【羊城晚报】广东人泌尿结石的成分变了!

2016-04-05

  受访专家/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 丘少鹏& 副主任 陈炜

  文/羊城晚报记者 陈辉  通讯员 彭福祥

  近日,中华医学会“全国县级医院人才培养计划”泌尿系结石培训基地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落成,这是该计划在广东省设立的唯一一个泌尿系结石培训基地。记者从基地的落成仪式上了解到广东仍是肾结石高发区,患病率达到了20%-30%。引起泌尿系结石是多因素的,可能跟天气、水质、遗传、饮食习惯等有很大关系。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,广东人的泌尿结石的成分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。

  喝水少水太硬易得结石

  广东人为什么容易得结石?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陈炜介绍,广东天气炎热、水分蒸发快导致尿液浓缩有关。所以多喝水是预防结石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。最好睡觉前喝200-300毫升的水。

  另外,泌尿结石也与饮用水质有关。据了解,广州市曾进行过一次流行病学调查,通过B超筛查,发现广州城区泌尿系结石发病率为10%,农村地区高达30%,这与农村饮用水中矿物质如钙的含量高,民间称为“水质硬”有密切关系。从广东全省看,泌尿系结石发病较高的地区,多是饮用水矿物质含量高的地区。

  在过去,临床上遇到的结石病人也以这种结石居多。陈炜说,如果是水质引起的结石,取石后若进行结石成分分析,则以含钙结石为主,如磷酸钙、草酸钙。对于这部分结石患者,如果结石反复发作的,建议更换饮用水源。

  大鱼大肉吃多了也易得结石

  经常吃海鲜或经常喝动物内脏煲的老火汤也易导致结石。这是因为动物内脏里富含嘌呤,喝了汤之后,人体产生的尿酸就会增高,这样容易导致尿酸结石的形成。近几年,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,大鱼大肉吃的多,这种结石患者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。

  丘少鹏指出,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,临床上发现,泌尿结石的成分由以前常见的含钙结石转变为尿酸结石为主。如果患者取出来的结石分析为尿酸结石,就要尽量减少嘌呤类的食物摄入,包括红肉(牛肉、猪肉)、啤酒、咖啡、动物内脏和海鲜等。

  结石有症状就得治

  有不少人有泌尿系结石,但是没有任何不适,那么这种没有症状的结石是否需要治疗?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丘少鹏介绍说,是否要治疗主要由结石的大小、数量、位置、肾功能和临床表现等因素决定。通常认为,直径在6毫米以下的结石有机会自行排出。患者可通过多喝水、多运动帮助结石排出。此外,患者也可尝试通过口服药物,辅助排石。若泌尿系结石直径超过6毫米,尤其是输尿管结石滞留1个月还未排出的,建议尽早手术治疗。

  丘少鹏补充说,治疗结石的手术方法首选仍是微创手术,这对医生的技术和经验要求比较高。基层医院的水平参差不齐,使得患者可能出现输尿管损伤等并发症,严重时可能需要切除脏器甚至危及生命。这种种原因导致患者对基层医院不信任,纷纷涌向大医院进行治疗。他们希望借助于这样的培训,把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提高了,老百姓的常见病、多发病能够在基层医院得到较好的治疗。

 

 

http://www.ycwb.com/epaper/ycwb/html/2016-04/01/content_984995.htm